• 【教海探航】给幼儿一个创造的空间

    2013/9/12

    【内容摘要】

        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手工活动的源泉,幼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而通过丰富的学习空间,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同时,教师的兴趣启发,丰富多彩的创作材料,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是提高幼儿手工活动创造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重视的是,在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会更加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也能让幼儿之间分享成功与快乐。

    【关键词】

        手工活动  丰富素材  创造情感  创造信心 

    【正文】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幼儿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大胆丰富。而手工活动正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手工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手工材料也是五花八门,生活中许多日常用品乃至废旧物品都可以信手拈来,作为幼儿手工活动的制作元素。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种种教育契机。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去构思、去创造。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幼儿成长中这一特定时期,实施有效的启发教育,培养与发展其创造力。

    一、积累幼儿的感知经验,丰富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以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幼儿手工活动中首先要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而这个学习的空间来自于生活。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手工活动的源泉,幼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让幼儿积累更多素材,为手工活动中的创造提供方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活动多带幼儿到户外,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建筑、道路、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幼儿接触了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关的各行各业,以此来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养成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习惯。丰富的学习空间,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例如:在深秋时节,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公园散步捡落叶。在五彩缤纷的秋色美景中,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落叶,会引发幼儿的极大兴趣,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材料的收集中。回到幼儿园,就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对大自然秋天美景的观察与理解,展开各自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进行手工制作《秋叶贴画》。这虽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幼儿手工活动,但实践证明,在解放了的学习空间里,幼儿的感知经验得到了积累,幼儿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而手工活动的创造素材也随之而丰富多彩。幼儿在进行手工创造时的信心也得到了充分的加强。

    二、唤起幼儿的创造情感,激发制作欲望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那么,,如开展“春天的化妆舞会”活动时除了老师准备的材料,要求幼儿准备1个笔直的东西、1个圆形的东西、1件红色的东西、5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传统的手工活动中是否有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手工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像保姆似的不厌其烦、任劳任怨地将制作过程一步一步的教给幼儿,做什么怎么做都是老师规定的,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这无疑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对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幼儿手工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以幼儿为活动主体,让其发挥自由想象和创造思维,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教学实践证明,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是大人无法企及的。在和幼儿一起动手做手工之前,教师要做的是要激发他们对于主题的理解,而不是教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告诉幼儿一个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有趣故事,来启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创作思维与制作欲望。如:“春天的化妆舞会”,小朋友们通过视频认识了绿先生,还知道了绿先生和朋友们要去参加派对的情节。随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自己为这台“春天的化妆舞会”设计出漂亮的舞台,还要为绿先生和朋友们化上好看的妆。手工活动开始后,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如:颜料、彩色笔、硬纸板、毛球、纽扣、坚果、胶水、剪刀、打洞机、彩色绒布条、羽毛、植物种子、旧纽扣、棉线、麻绳等放到手工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这时活动的主体就完全是幼儿自身了。同时,为了在活动中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创造情感与制作欲望,教师也可提前要求幼儿准备几样材料树叶。这样,幼儿的创造的作品就很丰富,绿先生的朋友不仅有五彩的蜗牛、长着大眼睛的小石头、翅膀会动的七星瓢虫,还有浑身长满绒球的小鸟和蘑菇……实践证明,教师的兴趣启发,丰富多彩的创作材料,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是提高幼儿手工活动创造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们开展手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对不同的材料举一反三,创新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在激发幼儿制作欲望的同时,使他们制作的作品更具个性。

    三、呵护幼儿的创造信心,分享成功快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不轻易指责幼儿,让幼儿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面对幼儿看似“出格”的行为,要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鼓励幼儿的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容自由的创造氛围以及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让幼儿在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学习。我们发现,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会更加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使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与具有个性化的创作。 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尤其重视的是,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与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因此,教师应注重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应为幼儿感到高兴和自豪,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幼儿从内心觉得自己做得好,得到了老师的认同,从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教师一句亲切的提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密的动作,都能增强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使幼儿不断地勇于表达,敢于创造。而老师与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相互产生的这种情感能进一步激发幼儿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在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的同时,更要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是相通的,他们的手工作品最容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活动结束后,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如:幼儿完成作品后,让他(她)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哪里还不够?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同时开展幼儿间的互评,在主动参与中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欣赏,激起幼儿间的相互启发,形成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大胆创造的学习氛围。利用幼儿间的平行学习,促进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创造,也让幼儿之间分享成功与快乐。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手工活动中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包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教育行为的转变、教育方法的丰富等方面。只要能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当代幼儿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发挥好幼儿手工活动在幼儿园整体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06-28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