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海探航】“绘 画” 与 “会 话”

    2013/12/8

    【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指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教育应渗透在各个领域。因此,艺术活动中同样蕴涵语言教育的价值,美术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将“绘画”与“会话”相结合,通过观察生活、创设氛围、引导互动、解读画趣等途径,让幼儿有话可说、想说、会说、乐说,有效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美术活动   载体   语言表达

    【正文】:

    在以讲述、讨论为主的语言活动中,幼儿往往说得比较简单,有些孩子还会出现一些不敢说、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然而,班内幼儿对美术活动很感兴趣,在多姿多彩的美术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快乐地投入,多数孩子常常喜欢边画边说。

    可见,儿童有许多种“语言”来表达自我,绘画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美术活动则是一条促进表达与交流的有力途径。一幅幅真实自然的作品,既展现了孩子心中的情绪愿望、思维想象以及种种生活经验,又能通过画面作用于幼儿的语言,激励他们自然大胆地表达、讲述。儿童画和语言是相通的,美术活动中同样蕴涵语言发展的价值。因此,我尝试在美术活动中将“绘画”与“会话”相结合,引导幼儿大胆表达、愉悦交流,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活动前观察生活,让幼儿“有话可说”

    源于生活的美术题材是直观的、感性的,它们对触动幼儿的表达有着直接作用。如果将生活中孩子比较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题材,将生活素材融入活动,他们就会“有话可说”。

    活动前,我会引导幼儿多看、多观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连环画《小蝌蚪日记》活动前期,我和小朋友经常仔细观察自然角中的小蝌蚪。我不时抛出一个个问号:“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它有没有悄悄地变模样?”、“它游泳的动作好玩吗?”、“你觉得它喜欢吃什么?”、“谁是它的好朋友呢?”等等。于是,孩子们常有惊喜的发现,他们会连忙说给大家听:“快看!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小蝌蚪的嘴圆圆的,张得很大,它在啃茨菇的根”、“有的小蝌蚪钻到田螺壳里面去了,好像在玩捉迷藏”、“这条小蝌蚪很凶,爱咬别人的尾巴”……甚至,当小朋友发现长出四条腿的蝌蚪要跳出鱼缸时,纷纷出谋划策,最后一致决定:让王阿婆送它们到菜地里安个新家。

    通过观察所得,幼儿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完整的语句、生动的词语来连贯地讲述、自信地表达。同时,也为下一步美术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鲜活的材料。

    二、活动初创设氛围,让幼儿“有话想说”

    快乐、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提升幼儿参与的程度,激发幼儿交流的欲望,让他们“有话想说”,从而显得更为活跃。作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我常常一开始就从姿势、态度、语气等方面来释放积极的信息,创设宽松的气氛,吸引幼儿热情投入,想说想画。

    我习惯专注倾听,给与幼儿被尊重的感觉。面对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或惜字如金、或漫无边际、或难以琢磨、或令人惊喜,各式各样都有。我总是聆听不同的说法,体会多样的感受,不急于评判,尽可能给与每一个孩子机会,接受更多的信息。

    我喜欢宽容接纳,给与个别幼儿被认同的信心。有些孩子的观点往往和成人大相径庭,有点出乎意料,还可能匪夷所思。这时,我允许他保留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的意图,不急于制止,维护他的独特之处。

    我还非常享受诚心赞许,给与幼儿被支持的快乐。当幼儿获得鼓励和肯定时,他们对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乐此不疲,获得了持续的动力。

    在想象画《月亮像什么》之初,小朋友就在快乐、自由的气氛中各抒己见,有的说“像圆圆的大金币、会发光”,有的说“像一块香喷喷的馅饼,每天咬掉一点点”,有的说“像很大很大的镜子,是仙女照的”,还有的居然说“像泡泡糖呗!”猛一听,有点离谱,再细问,原来是因为“是像泡泡糖吹出来的球,飞到天上去了!”……我从中了解幼儿对月亮的理解和联想,既给了他们天马行空的表达机会,又为随后的创意绘画环节作好铺垫。

    三、活动中引导互动,让幼儿“有话会说”

    美术活动过程中,艺术作品丰厚的内容美、多变的形式美,始终在激发着幼儿跃跃欲试的表达愿望。然而,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他们常出现词不达意、语句雷同、不够生动等现象。因此,我在互动中,努力捕捉幼儿的感受和思想,及时抓住契机,给予不同支持,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逐渐“有话会说”。同时,有助于他们动脑动手,呈现出更好的画面。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1、当幼儿意向模糊、词不达意时,多用鼓励性语言。“来,我喜欢听听你的想法”、“别紧张,说不定是个好主意 ”、“试试看,你能行”……,这样的语言能有效增强幼儿的信心,使他们逐步习惯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语言表达也会随之连贯、清楚起来。

    2、当幼儿感受浅显,语句雷同时,需用启发性语言。在欣赏活动中,孩子往往只关注到形象、色彩等表层因素,而忽略画面之中潜藏的意图和感受。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面对“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小朋友发言很积极,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各自的发现。可对“看了画,你有什么感觉?”这样的问题,却只有一两个孩子泛泛而谈:“很漂亮”、“很美”。于是,我启发道:“是啊,看了这么美的画,每个人心里一定会闪过各种各样的念头,其实这就是感觉。你要赶紧抓住心里一点点、一丝丝的感觉,把它说出来,可别让它溜走!”在我的引导下,皓皓用童稚、生动的语言大胆地说着:“我觉得有一个怪兽要来了”,安妮感到了画面的神秘感。“星星那么多,离我很近很近!”越越觉察了画家对星星的向往和亲近。“我好象在天上玩,这个螺旋形的云像滑滑梯”,小雯体会出画面内在的动感……孩子的感受多么敏锐,孩子的语言多么生动。

    3、当幼儿表述空泛,不够生动时,巧用建议性语言。在画《和妈妈在一起》之前,孩子们先说说自己的构思。可多数小朋友只能说出“做什么”,如看书、散步、吃饭、做游戏等等,缺少一些情境感、画面感。对此,我针对幼儿的回答,提出不同建议。例如:“看书时,你们俩各自是什么动作呢?别忘记把这个画出来!”、“散步的地方有什么?加上这些,你的画会更美”、“再说说你们吃了什么好吃的?你的画一定会很有趣”等等。通过及时的提点,引导幼儿发掘生动的细节,丰富自己的表达和构想。

    4、不限制幼儿的边画边说。幼儿在绘画创作时,喜欢一边动手一边交流。一方面,是与同伴对话,围绕着绘画的主题进行,也可以交流与创作无关的日常话题,每个人既是倾听者又是发言者。另一方面,沉浸于绘画中的幼儿总是情不自禁地与作品进行对话,时不时地冒出妙语。一次,在合作点彩画时,珺珺就发现:“今天,我们涂颜色真像‘下雨’!”小朋友们连连赞同。所以,我以平和的心态,允许他们轻轻交流和讨论,既能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幼儿自如表达,又有利于他们与同伴、与画面相互激发,不断生成独特的创意。

    5、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些能力较弱、性格孤僻的幼儿由于胆怯等原因,不愿开口表达,长此以往,会陷入困境,加大与他人的差距。因此,我采取多关注、多肯定、多支持的方法增强幼儿的信心。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个别指导,消除表达障碍,唤起表达意愿,发展其表达的能力。

    四、活动后解读画趣,让幼儿“有话乐说”

    幼儿的美术作品大都围绕一个主题,蕴含一个故事,是孩子内心的生动写照。在画面上表现的是无声的绘画语言,讲述出来就转为有声的语言。我喜欢和孩子一起讲画说画,一起来品读画中意、画中趣。

    在绘画之后,我经常给予幼儿讲述作品、解读作品的机会。我会引导幼儿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你画了什么?”、“用到了哪些颜色?”、“为什么这样画呢?”等等,因为有了前面活动的经验,孩子们就更加乐于表述。有些小朋友介绍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还颇有点“滔滔不绝”。

    一次,小朋友画《梦想档案》。吉浩的画极其简单,只有一个人、一个篮子、一棵树。看似平淡无味,但听他讲起来就意味浓郁。他这样解读道:“我长大了,做一个卖种子的人,背着篮子走过许多地方,把各种各样的种子卖给喜欢的人,种出许许多多的树、花、还有果子来。”多么浪漫而美丽的梦想啊!可见,让孩子讲述自己的画自有一番意味。他们在讲述过程中既能对画面的认识深化,在“添油加醋”中使单调的画面情节化,丰富化,又能提高言语表达的连贯性,在讲述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体会到表达的快乐。

    通过“绘画”与“会话”相结合的持续尝试,孩子们的绘画创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语言表达随之更生动、更有趣,能大方、自信地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深深感受到:各领域之间的教育是互相渗透的,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艺术感觉,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有效载体。我们在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活动中,应当不失时机地循循善诱,以画导话,以话促画,引导幼儿逐步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努力探索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06-28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