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总结】 在游戏化的氛围中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017/12/22

    在游戏化的氛围中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做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既要求幼儿园通过各种手段,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美的体验,丰富幼儿对美的想象、美的创造,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且新《纲要》中又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教育家马斯洛)。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时期的美术活动,是他们进行的游戏,也是用来进行交流、表达认知、抒发情感的工具。运用游戏的形式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始终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也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幼儿,便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一样,将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喜爱美术活动,乐于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二、探索激趣——教学中激发兴趣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开始、中间、结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针对这三个基本步骤,我们将幼儿园教学中激发兴趣的过程依次表述为:引趣、持趣和延趣。 (一)引趣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前提 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是活动展开的引子,在这个环节中,是否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的关键一步。 引趣要做到开场即引人入胜,吸引幼儿的注意。教师应当营造“好的环境”,利用图片、文字、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激发幼儿的兴趣;运用“好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掌握“好的原则”,即要强调重点、明晰规则、细化要求、主动激励,以鼓舞幼儿的兴趣。 如在《炫彩气球》美术活动中,我们先用白板课件出示范画,让幼儿们想一想、猜一猜画的是什么,用什么画的。孩子们有的说是用海绵蘸了颜料印上去的大海、有的说是用手拍出来的星空、还有的说是用毛笔画出来的彩色森林……当他们知道图画是用气球画出来的时候,兴趣点一下子就提高起来。以往,孩子们有过很多拓印类美术活动的经验,如:马蒂斯花瓶、蔬果印章等,在操作方面对于压印有一定的基础,但所用材料都是一些平面的东西,而气球的球面是弧形的,较软而且有弹性,完全不同于它们,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挑战。果然,换一种载体就拓展了一种尝试,这种既有经验铺垫,又契合幼儿当前兴趣的形式,引起了小朋友极大的参与热情和动手愿望。 (二)持趣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持趣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让幼儿保持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目的。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光盘娃娃的舞会》美术活动中,教师出示了完整的有动态的光盘娃娃和普通的光盘宝宝,让小朋友们观察,普通的光盘宝宝都缺了什么东西?引导幼儿观察五官和四肢的动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四肢的动作,并请幼儿展示各种动作,引导幼儿抓住手部和脚部的定位,观察动态,娃娃们还可以编排什么舞蹈队形,让幼儿分组讨论,并简单的编排动作,教师也跟着幼儿一起快乐的融入其中,最后让孩子们把观察到的表情、动作用美术作品展示出来。 游戏中的幼儿总是兴趣盎然,因此,当教师将游戏的因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将自己的角色从传授者转换为游戏的参与者和伙伴时,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达到玩中学、玩中练、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延趣是教学活动延伸的关键动力 延趣是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适时合理的方式,延续、扩展幼儿对学习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兴趣。延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可以让幼儿对已有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利于幼儿对相关的活动内容产生广泛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延续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应当做到:尊重、信任幼儿;赞扬、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认可、肯定幼儿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培养幼儿的自信。让幼儿带着成功去分享,带着任务去验证,带着好奇去追问,带着作品去展示,带着技能去练习,带着兴趣促兴趣。这样的做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心理需要,能够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三、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主要措施 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善于选择一种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画氛围,使幼儿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中得到智力、个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 (一)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我们探寻出了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法”。 1.美术材料游戏化。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提供材料时,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利用废旧材料:挤压瓶,按压瓶、瓶塞、塑料叉、瓶盖、一次性纸盘、一次性碗、毛线等,从桌面作画、到地面、到墙面,让幼儿在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中产生新的感受,并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使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以小动物为题材。《小蜗牛去旅行》《纸盘鱼》等活动。在《蝴蝶飞舞》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说一说美丽蝴蝶的外观,想一想要帮蝴蝶设计什么样的漂亮衣服,学一学当蝴蝶穿上孩子们设计的漂亮的衣服时,是怎么翩翩起舞的;在《动物Party》,小朋友们说了好多喜欢的动物去参加Party,并为这些小动物想好了演出的节目,通过画笔、黏土、撕剪、添画等方式,来绘制出动物Party的场景。 3.美术活动引导情景化。即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绘画内容游戏化。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 四、存在不足 1.在开展美术活动的实践中大多以集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形式单一,对“多样式的美术活动”的理解与诠释还比较缺乏,有待于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2.在预设活动时对于适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流程的安排上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观察。依赖于原有教案,缺乏主动性。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有的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咖啡色……这些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通过“游戏教学法”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张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落在了纸上,同时也让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0-06-28 13:12